按照惯例,只要是方镇大将前来拜见,李中易都要赐宴,以周全心腹重臣的体面。
用膳之时,宋云祥见桌上摆了四样凉菜,四样热菜和一盆羊杂汤,不由暗暗一叹,又见八菜一汤,妥妥的赐宴标准餐。
李中易见宋云祥看着菜肴发楞,不由笑道:“菜太多了,吃不完浪费了,怪可惜的。”
“是啊。”宋云祥起身拱手道,“不瞒皇上您说,已经有很久没吃着您亲手做的羊杂汤了。”
李中易爱吃羊杂,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以前,宋云祥经常吃李中易亲手做的羊杂汤,所以,一眼就认了出来。
李中易摆了摆手,说:“世人皆好羊肉,朕独爱羊杂,也算是特立独行了。”
宋云祥双手捧起酒杯,毕恭毕敬的说:“臣也最爱羊杂,有嚼头,味美。”
李中易微微一笑,其实心里很明白,因为他爱吃羊杂的缘故,手下的重将们也跟着大嚼特嚼。
此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说句心里话,因为担心喝酒误事,宋云祥镇守于凤州的时候,从没碰过酒盏。
如今,和李中易坐一桌,并端起酒盏,倒是宋云祥数年以来的头次开戒。
李中易有意款待好心腹的大将,不仅频频举杯,还用公筷帮着宋云祥夹了几次菜。
宋云祥感动的不行,眼眶都红了,只是强忍着,没让泪水掉下来。
李中易看在眼里,却只作没见,很多时候,不吱声的装傻,比自作聪明的戳穿,更容易获得老部下的认同感。
一般性质的赐宴,李中易一定会端起皇帝的架子,讲究食无言的规矩。
今天的赐宴却迥然不同,李中易不仅频频举杯,甚至在席间还讲了几个幽默的小笑话。
宋云祥觉得,这辈子最幸运的事情,便是在灵州遇见了李中易,并在平灭党项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今天的赐宴,菜并不算特别多,酒却是十年的状元红,地地道道的上等美酒。
席间的气氛格外的融洽,宋云祥一时胃口大开,竟然独自将羊杂汤,吃下了大半。
老部下吃得开心,李中易的心情自然不会差,他举起酒杯,笑眯眯的说:“朕已经发了话,先下成都者,封万户侯。”
宋云祥已经是侯爵了,不过却是百户的亭侯而已,万户侯对他的吸引力实在不小。
他当即站起身子,抱拳拱手道:“皇上,臣必定稳打稳扎,能抢先进入成都,乃是臣的福气。若是落在了后边,臣也无悔无怨。”
李中易频频点头,笑道:“蜀道之难,难在辎重输送不便,切勿贪功冒进,以免酿成大祸。”
李家军的老习惯,一向是稳打稳扎,宁可不胜,也不能因为冒险而打大败仗。
说句心里话,以朝廷禁军如今的装备水平和官兵素质,只要避免中埋伏,已经很难打败仗了。
皇帝和老部下,一边吃喝,一边天南地北的闲聊,整个赐宴足足进行了两个时辰,这才尽兴而散。
从临时行宫出来之后,宋云祥虽然喝多了酒,脑袋有些发晕,但他心里却格外的畅快。
该说的话,以及不该说的话,都在私下的场合里,和皇帝一次性说尽了,宋云祥原本存有的一丝疑虑,也在交流中化为了乌有。
宋云祥记得很清楚,临陛辞的时候,李中易亲口对他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朕许你自专之权,绝不遥制。
自古以来,统兵大将能够获得皇帝如此大的信任,也该知足了!
宋云祥心知肚明,皇帝对他的性格非常了解,并不担心他为了抢功而冒险。
在李中易的手下,廖山河和宋云祥都是谨慎用兵之辈,一直坚持的用兵原则是:宁可不胜,也不能大败。
也正因为如此,李中易拍板决定两路伐蜀之时,分别选定了廖山河和宋云祥,为北路和南路的主将。
宋云祥回了馆驿之后,笑着对他的两个儿子说:“皇上依然信重于我,诚乃家门之大幸。”
宋家的长子宋青知,跟着拱手笑道:“皇上乃是雄才大略之主,岂能不知大人您的一片赤胆忠心?”
宋家的次子宋云知,却说:“父亲大人特意带着咱们一起来拜见皇上,其实就是想告诉皇上,父亲他虽然久镇于西北,却绝无私心杂念。”
宋云祥拈须一笑,说:“二郎见事明白,知道为父的一番苦心。”
宋云知笑道:“皇上许我父子三人同镇于凤州,这是何等的气魄与信任?”
宋云祥点点头,笑道:“人质那一套俗不可耐的东西,皇上他老人家向来是不乐意的。”
古往今来,扣押人质如果真有作用的话,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冒着灭族之险的大将了。
和扣押人质相比,李中易信奉的是,权力制衡的制度之下,将领们即使想造反,也是有心无力。
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从都一级开始,遍及全军上下的镇抚制度了!
一言以蔽之,监军建在都上,是李中易牢牢控制兵权的最有力的抓手之一!
别看宋云祥率军五万,长期镇守于凤州,兵权极大。可是,不仅镇抚使遍及整个第五厢内,而且,驻军的队正以上的军官,皆为讲武堂出身的天子门生。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宋云祥父子有了异心,也无法调动兵马作反。
更何况,李中易的另一个辅助措施,便是军法司的触手,也跟着伸到了“都”这一级。
军法司、镇抚使和统军大将之间,形成了既分权又互相配合的权力格局,李中易即使坐于宫里,也可高枕无忧的掌握兵权。
宋云祥父子一起来京兆府,摆明了就是想告诉李中易,他们父子绝无二心。
李中易对于凤州的大事小情,毫不夸张的说,可谓是了如指掌。
凤州尽管驻扎有五万兵马,可是,西北地区的粮食根本无法自给自足,必须依靠中原地区的军粮输送过去。
这就和历史上的十四阿哥,大将军王胤禵所遇见的难题一样。
当初,康麻子死后,雍正只发了一封诏书过去,胤禵尽管手握十几万大军,也只得老老实实的只身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