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秦王府西侧,原西安右护卫的营地中,正站着一群身穿黑色绒袍的学子,他们顶着大太阳,头戴黑纱幞头,腰间别着雁翎刀,整齐的站在校场之上,显得十分威武雄壮、朝气蓬勃。
大顺朝首辅柳锦城与南明使者陈子龙、马嘉植等人都站在台上检阅。
讲武堂的教习许鹤亭欣慰的看着眼前的学子,差点都忍不住在这严肃的场合欣慰的笑出来了。
这些可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人,作为教习,这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儿,自从许鹤亭从军中下来之后,已经很久没有这么高兴过了,他为此非常感谢岐国公的提拔,还有对讲武堂的支持。
就算凤翔军将治所从凤翔府城搬到西安城后,张鼎仍然没有冷淡他们,而是直接将讲武堂、说政堂迁徙到西安城,大顺朝首辅柳锦城还特意为学子们换了一块新的校区。
那就是占地非常大的前朝合阳王府,就算安置了两个学院,仍然还留有大片的空地。
于是柳锦城遵循张鼎的意思,又新创立了一所寻理院,负责教授各种工科知识包括数学、医学等学科。
至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门类,凤翔军麾下没有这样的人才,只能暂且搁置,柳锦城为了能搜罗师资,除了向陈子龙打听南明的传教士之外,还派遣稽查营准备潜入广州府一带寻找红毛人前来教学。guxu.org 时光小说网
对此,大匠师、工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栾孔自然是十分支持,包括凤翔军行政体系内的公输台、匠作坊还是军中的匠作营,他们都对此事全力支持、促成,使得有些官员就算想要反对,也做不出什么实际的措施。
这就是张鼎一直以来布局的作用,他对于这些工匠人才,一开始没有大张旗鼓的为其提高声望、抬高其地位,而是暗自将他们培养茁壮成长,使得他们如今的实权非常之高。
别看公输台平日里好像没什么存在感,但经过了这两年的发展、布局,已经在凤翔军中根深蒂固。
还有军中匠作营的都尉孟程远深受张鼎的喜爱。
更何况匠人出身的文武要员都非常团结,自成一系,已能够和文武掰掰手腕了。
这也是张鼎乐于见到的,对于理科人才,他是巴不得掺和进去令其迅速成长起来,但张鼎仔细想了想,拔苗助长只会害了他们,还是尽量的让寻理院的人走自己的道路罢。
至于讲武堂,作为最成熟的一个学院,已经为凤翔军提供了不少人才。
只是张鼎仍不满意,他将每批毕业的学子集中起来建立教导营。
这些学子毕业之后,会最先接受凤翔军的新式制度、武器、或者战斗方式,之后在大家学有所成或者立下大功后再将他们分派到各军各部之中担任要职。
这些学子作为张鼎的门生,必将对他忠心耿耿,作为岐国公的嫡系,镇守四方,保证地方军队的安稳。
除此之外在张鼎的规划中,这支教导营的编制也有一定的调整,与现行的凤翔军直属八营编制有些许不同。
新式军制是一队十人设队总,四队四十人为哨设哨总,四哨一百六十人为部设部总,四部六百四十人设备为掌旅,五备三千二百人设营为都尉,五营一万六千人设旅为指挥使,三旅四万八千人设军为都指挥使。
由于这一批从学校正式毕业的第一期学生不过五百多人,柳锦城只能将其暂且编为一个备。
之后他准备将这支教导备扩张为教导营,让这支队伍的主将依照着在学院中学习的系统知识,招收、训练新兵,打造一支精锐部队,以此来锻炼、查验他们的真本事。
可别小看这一支人马,他们作为张鼎打造的新军,可谓是完全与现有军队都不一样,张鼎希望这支由:有学识、有头脑、有道德、有能力的武人组成的队伍,能够给他一个惊喜。
“诸位学子,尔等是天下未来的希望,新的战术、战法、武器、军制都将由汝等作为先行者使用,再传达给全军,这种荣誉是别人不具备的。所以本官希望你们能够不辜负岐国公的栽培,锻炼好自身的本领,今后更好地为国效力。许鹤亭,你作为讲武堂的首席教习,由你为这些学子颁发礼剑、券书与职位!”
柳锦城特意代替张鼎参加了这颇具意义的毕业仪式,他与张鼎一样都不是那种喜欢长篇大论的人,所以说了两句之后,他直接命人将打造好的五百多柄短剑拿了出来。
这些短剑都是由张鼎早就下命制作的,全部按照八面汉剑的样式打造,其外貌非常精美、质量也很不错,同时张鼎还命工匠在剑柄上刻着:讲武堂第一期某某某人。
除此之外还有铁制成的毕业书券,由诸位教习亲自递给学子们。这些小玩意儿看似花里胡哨的,却都能够提升学子们的荣誉感与归属感。
“陈平安你出列,作为讲武堂最优秀的学子,我命你为第一备的掌旅,希望你能带领学子们奋发向上、为国效力!”
“张孝,尔作为第二名的成绩,我命你为第一备副掌旅。”
“……”
分发完了荣誉性质的物件,安置好了众人的职位,终于到了最重要的时刻,那就是发武器。
这些教导营将士的武器自然全都是产量非常小,却威力十足的燧发枪,此枪是公输台结合了毕懋康的《军器图说》里的自生火铳,再加上十几杆稽查营从澳门一带,红毛人那里偷的从欧洲传来的武器:燧发滑道枪,此枪是由枪炮工匠、锁匠和钟表匠出身的法国人马汉发明的,早就风靡整个欧洲。
所以公输台的人很快的就将这些燧发枪拆成了零件,将图纸与实物结合,很快的公输台就制出了凤翔军第一把燧发枪,张鼎特意为此枪取名为祝融燧发枪。
此枪主要继承了自生火铳的优点与欧洲燧发枪的经验,它的构造和性能与以前的鸟铳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因为使用火绳点火,有很多缺点,遇到风雨的天气,火门里的火药不是被风吹走,就是被雨打湿,以致不能发射,有时还没有瞄准好,就过早地误放了。
而毕懋康画出来的是撞击式燧发枪,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火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随时都可发射。燧发枪配有火石自动打火装置,不怕风雨并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
这种火枪,其原理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
祝融燧发枪的口径为19.8公厘,枪长1.56米长,枪重11.3斤,弹丸重0.6两。相比于原先的火铳威力简直不知道提高了多少。
“陈平安,领枪!”
“感谢岐国公,感谢首辅,感谢教习。”陈平安目不斜视走了上来,接过公输台匠人递来的枪支。
“张孝,领枪!”
“……”
随着许鹤亭的喊叫,足足半个时辰,终于将火枪发完了。
之后学子们纷纷前往食堂吃饭,而柳锦城则陪着陈子龙等人离开了校场。
“廷益兄,岐国公的好点子可真是不少啊,这样一支完全由他培养起来的学子兵将,将作为他最坚定的嫡系手下,不管天下局势如何,只要有讲武堂、说政堂,始终源源不断的提供人才,大顺朝就不会崩塌。”
陈子龙摇头叹气,既是为这种制度感到欣赏,又是为张鼎这样的人才头疼。
“人中兄,还有一点那就是再也不必受士绅豪族的影响,此前天下人才都是出自士绅士族,这才使得他们越发的肆无忌惮,与朝廷争利、误国害民。这种纵容的做法不仅仅会削弱朝廷,还会使得朝廷对他们越发的忌惮,两方越来越敌视。
其实正如我家国公所说的,只有不必再看士绅豪族的脸面过活,朝廷与他们的矛盾才会减少,相反,若是事事都依靠士绅豪族,他们反而会以为朝廷没有他们不行而得寸进尺,导致矛盾越来越大。”柳锦城摸着胡子对陈子龙笑道,他倒是不害怕此人将自己在西安府见识到的事儿传回南明朝廷,使得他们学习良政、重整旗鼓,为大顺树立大敌。
有些事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尤其是南明这种地狱级难度的混乱朝堂。
而且早在明朝还没灭亡之前,那些江南的士子、士绅、商人、豪强就总是认为北边的战事与他们无关,反正建奴离江南这么远,平日里给北直隶运送粮食已经非常不错了,还叫他们掏钱出力出人抵抗建奴?
开玩笑呢?鞑子如何残忍,害的都是北人,与我们南人又有何干?就算他们真的如同蒙古帝国那般饮马长江了,难道不可以投降?不管是那里来的敌人反正还不是都得靠他们这群地头蛇治理地方?
南明小朝廷就是如此,弘光政权本就是江南的官员士绅撑起来的,他们不会真的出力让朝廷北伐,所以弘光政权失败是必然的事儿。
因为整个江南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在这群江南官吏、士绅手中掌握着。
更何况这种矛盾也不是明代独有的,而是在魏晋时期衣冠南渡时就出现了南北人矛盾,后来的南宋又是一次。
想到这里柳锦城不由得摇了摇头,对着陈子龙说道:“人中兄,说句难听的话,大明此时已经药石难救了,因为这些依附在朝廷身上吸血的虫子,已经在大明朝得到了最顶级的权力,汉人朝廷已经没什么可满足他们的了。
只有像蒙古人那样对地方不会管理只能分封给地主豪强,再辅以保税制度,这才是这群士绅所要的。唉,人中兄汝别看黄得功等人在江北顶住了鞑子的袭击,悲观的来说,鞑子只是还未完全适应汉地的规矩,待那些前明的臣子获得了多尔衮的重用之后,弘光政权朝廷一定会被速速击溃的,因为江南士绅最喜欢的生活就要来了,呵呵呵,人中兄也是江南大族,尔不会不清楚吧?”
柳锦城不是胡乱说瞎话吓陈子龙,事实就是如此,建奴作为塞外之敌,他们本就对中原不好统治,只能给那些士绅豪族放权,让他们协同管理天下。
而前期的鞑子就是没有想明白这回事儿,本来江南在洪承畴等官员士绅的撺掇下已经放弃抵抗,可是多尔衮为了消灭汉人的凝聚力,竟然胆敢再次颁布了剃发易服令。
这种智熄的行为导致清军统一天下足足延缓了几十年,而且还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满清建国二百多年,一直有人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造反,就是因为如此,很多人觉得不就是个头发衣冠吗,有什么重要的?
其实不然,古人对这种精神象征真的是比命还重要,这才持续不断的反抗,在天下最主要的士绅地主都全面倒向建奴之时,普通百仍然不怕死的开始了反抗。
这不像某些人所说的:百姓又不知道什么,他只要能活下去,不管是明还是清都一样,反而那些士绅才天天搞事儿,闲的没事儿敌视清廷。
但这些人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作为最底层的百姓,他们与士绅豪族可不同,士绅豪族可能在王爷贝勒面前如同狗一般,但面对地方上的普通满人,他们还是有一些面子、能力的。
反而是最底层的百姓,不仅要被同为汉人的士绅豪族欺负,还要被满洲普通百姓欺负。
他们的身份地位很有意思的形成了欺压链:满洲贵族-汉人士绅-满洲底层-汉人底层。
所以底层的百姓只要没有麻木的,就会非常敌视满清,这也是为何清朝大规模起义不断的原因。
最好的佐证就是在反清的二百多年里,那些反清复明的洪门有一批随着下南洋的大潮定居在东南亚。
可能很多人觉得,那些迁徙海外的,没有约束的反清帮派才更要反清?
非也,其实在当时最有民族情绪的反而是内陆那群人,因为南洋的会党由于远离了清廷,在百多年后会逐渐的遗忘仇恨,乃至于接受建奴的官员册封。
但留在本土的洪门义士,他们的基本盘就是那些受尽了建奴欺压的普通百姓,这才始终仇视清朝如一,一直反清反到清朝灭亡。